大型消防设备无法进入轨交隧道,人员流动率高、一旦发生严重突发情况难以迅速处理……10月26日召开的市政协常委会上,委员们认为上海轨交运行中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整改建议。
一、大型消防设备(fire fighting apparatus)无法进入隧道
在前段时间的明查暗访中,委员们发现,地铁隧道空间狭小,路轨两用消防车等大型消防设备根本无法进入,轨道交通自身的消防喷淋装置等设施因建造较早、标准较低,又缺乏足够的水源储备和有效的避难场所,一旦发生纵火、毒气、爆炸等突发事件,难以及时有效控制险情。
据介绍,目前,本市轨道交通已初步形成网络化运营格局,已建成投用11条,总运营里程达425公里,今年1-9月日均客流量569万人次,在9月30日出现了历史最高值:711万人次。
建议:改扩建早期站点
对早期规划建设、限于当时条件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站点,统筹考虑改扩建。在地铁车厢及站台内增设安全辅助装置,部分超大客流的换乘枢纽站增配先进的消防设备(fire fighting apparatus)。
二、部分岗位人员流动率达50%
在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情况下,行车调度、车站站务、列车司机、日常检查、应急抢修、安全巡查等多岗位、多工种都出现人员短缺的情况。随着全国各地轨道交通建设陆续启动,高薪挖人才的现象比较普遍,技术骨干外流也加剧了运营管理人员衔接脱节。委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运营单位约70%是30岁以下青年员工,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一旦遭遇火灾等严重突发情况,难以在第一时间冷静、正确地采取必要控制措施以及迅速引导疏散客流。
建议:增加人力资源储备
面对人才需求的缺口,要适当扩充地铁员工队伍,增加人力资源储备,缓解因员工队伍年轻化、心理素质差、普遍缺乏实战经验,以及技术骨干流失、技术力量被摊薄、稀释等带来的人力资源捉襟见肘的状况。有委员提出,按照国际管理,地铁员工应至少配置三分之一的后备率。
三、“四方”体制实际为“一方”
为了适应早期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的需要,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提高地铁网络化建设运营效率,目前上海轨道交通采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四合一”体制,由申通地铁集团公司全权负责。
在这一体制下,“四方”实际成为“一方”,因缺乏有效的相互制约和外部安全评估机制而造成了交付运营标准过低、先期安全状况不佳等风险隐患。
建议:运营、建设分开
改革“四合一”体制,将运营管理和投资建设相互独立,形成有效的外部制约,并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及第三方安全评估加强监管。此外,扩容网络运营监控指挥中心,借鉴北京地铁运营经验,将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纳入统一的信息采集、监控系统。 |